电视片剧情中的邓小平
为了2014年邓小平110周年诞辰,中国官方推出了电视系列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共48集,歌颂和记述邓小平在后毛泽东时代改革开放、建设国家、打开国门的过程。情节涉及1976年毛泽东去世后,北京十月政变,打倒四人帮,邓小平恢复工作,直到1984年国庆节游行队伍“小平你好”的标语出现。对1984年以后的历史情境,剧本作者龙平平认为,太过复杂,不易整合,于是嘎然而止。由于采取的故事片结构,作者既再现了华国锋、叶剑英、胡耀邦、李先念、汪东兴等不少真实的党政高级干部和苏步清、李国豪、陈景润等高级知识分子形象(大致形似而已),又虚构了一系列中央各意识形态部门和北京、地方省市行政干部田志远、夏默、曹慧,还有几位男女知识青年田源、建国、建红、刘金锁、吴怡茹和若干工人、农民等角色,以及邓小平夫人和子女形象,将整个故事贯穿起来。平心而论,故事中的绝大部分重大场景都有一定的史实基础,在大脉络上讲得过去。
毛死后的中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信仰道德面临沉重的危机,亟需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来振兴国家建设,医治举国上下的满目疮痍。邓小平正是这个时候,从遭到毛泽东贬斥的屈辱中重出江湖,登上了中国党政军最高领导人地位。邓的许多改革措施获得了广大人民和干部的拥护支持。例如恢复高考,召开科学和教育大会,为知识分子平反,重新尊重知识,下乡知识青年返城,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科技……正如剧中的邓夫人卓琳所说,首长在江西的两年,对他的改革思路是很有启发的。1967年邓小平携同妻子和文革中受害瘫痪的儿子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厂劳动。据说邓小平看到他儿子、北大物理系出身的邓朴方上半身能够坐起并能修理收音机,就向厂里工人介绍说,如果谁有半导体收音机,可以拿来让他修理。工人们的回答令邓小平不胜惊愕:工人们的家庭多半都较困难,很少有收音机!令邓小平如梦初醒。这个情节虽然没有被写进剧本,但足见此时此刻邓小平从这些生活点滴中接近了底层人民的生活,懂得了一点人事,接着了一点地气。有了这点地气,他1973年恢复到中央工作时,才能说出一些符合民心的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