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与德国民族性
1988年1月来德至今,扣除中间约一年多在台湾工作,在德国工作经历已经超过十九年,时间大约相等于汉朝苏武在漠北牧羊的时间了。只是中间经历,绝对比牧羊的苏武多彩多姿,不管是好的坏的,成功的,失败的,可以说不虚此行。今日拿起纸与笔,试着写下自己对德国民族性的感触,留下点滴心得吧。
变化快于计划的时代
笔者是全友公司第一位派驻海外据点,所以回国述职时,应邀人事部门对同事介绍德国,我已习惯用比喻方式回答对德国的印象:“德国人可以制造出全世界最好的IBM微机,但出厂时台湾已经进入了386 PC 时代。
八十年代台湾人的人才资源都已积累到一定的程度,逮住百年不遇的微电脑萌发机会,充分利用IBM微机开放式结构,不管版权,不多测试,就努力对外寻找客户。当时Inter芯片推陈布新,微软版本不断,各种内插式元件亦百花争艳,各家电脑公司则号称与IBM PC有99%匹配,虽然系统不完全符合产品规格。客户抱怨不断,但市场不断扩大。即使每月都有新的电脑公司出现,但各家仍是日夜赶工。
相对于台湾电脑的作风,德国的民族性却是完全依照 IBM PC 规格作业,不但所有智慧财产权不敢跳过,各种搭配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式与各项硬件配件的匹配性都测试,修正到完全符合,连产品的稳定性亦是自我要求到像制造汽车的标准在进行。所以我说,当德国完成各项测试、修正工作后的 8086 PC 时,台湾已经推出了80386 的 PC。
台湾电脑在市场专家一阵批评声中,客户还是抢着下单,因为电脑里的各项组件都是最新、功能性最高,价钱相对低很多,仅是偶尔会工作异常罢了。当时最有效、且最常被采用的排除故障方式是,关掉电源,重新开机。你的电脑会重新“正常”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