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共和国位于东欧西部,濒临波罗的海东岸的立陶宛,美丽而幽静。在这方圆不足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千百年来居住着善良、热爱和平的立陶宛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立陶宛被德意志帝国占领。1917年俄国接连爆发二月及十月革命,由列宁主导成立苏维埃政权。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独立。1939年德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军事占领立陶宛。1941年德苏战事爆发,德军跨出东普鲁士,迅速占领立陶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立陶宛被苏联吞并。1990年3月再次宣布独立,1991年6月苏联承认其独立地位。立陶宛1387年将天主教立为国教,至今天主教仍是立陶宛的主要宗教。采风走进立陶宛,随处可见的教堂是最值得观看的建筑物,其中1387年兴建的国家大教堂是立陶宛最重要的天主教教堂。此外,还有立陶宛首个巴洛克式教堂卡济米拉斯教堂、圣彼得和圣保罗大教堂,以及考纳斯的圣米哈伊尔教堂等诸多教堂。
琥珀素有“立陶宛的黄金”、“恐龙的黄金”之称。琥珀原为松柏树脂,落地后在数百万年间成为化石。就其演变的时间而言,的确可以与远古前便神秘消失的恐龙媲美。在立陶宛,许多海报和宣传画册上都可以看到庞然大物的恐龙嘴里衔着一块晶莹剔透的黄色琥珀。史料记载,首批到立陶宛定居者在旧石器时代,其中一部分来自维兹拉中游西南地区,他们在这里永久安顿下来,这些人便是最早的立陶宛人。科学家认为,5000万年前这一带曾是一片茂密的森林,由于一时气候变暖,促使松树分泌出大量树脂,树脂落地后聚积在一起,并粘裹住周围的昆虫、植物及动物毛发。尔后,天气突然转冷,随着冰川时期的到来,汹涌而至的海水吞噬了这些凝固的树脂。数千万年的演化,这些树脂终于变成了琥珀。如今风暴过后,人们漫步在海岸边,仍可以信手拈来几块琥珀。